苟坤代表:
你在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机制的建议》(第189号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一、加强基础工作保障。一是加强关爱制度建设。民政局牵头联合15个部门印发《达州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就提升儿童精神素养、监护提质、精准帮扶、安全防护、固本强基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确保工作走深走实。二是加强机构建设。积极向中、省争取3000余万元支持我市改造市级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新建一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救助机构、升级改造5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救助机构和50余个乡镇(街道)、村(居)未成年人保护示范站(点),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提供场地保障。目前,全市共有1个市级儿童福利机构、8个未成年人保护救助机构、200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全市通过内部调剂、设立公益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建专业化儿童服务队伍,全市共配备市县儿童专职工作人员40余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200人、村(居)儿童主任2283人、社工人员50余名,全力保障儿童工作力量。同时,每年对全市儿童工作者全覆盖开展分级政策、业务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和能力水平。
二、强化多方协同联动。一是全面走访摸排。整合教育、公安、残联等多个部门信息,组织基层民政干部、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社工、志愿者等,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采用“集中+常态化”机制全面开展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入户走访摸排工作。二是强化信息管理。将摸排出的8.4万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基本信息、监护人情况、就学以及各地儿童工作者等基本信息全部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加强管理和监测,实时更新、动态监管,跟踪服务、精准预防。三是落实监护责任。督促各地民政部门指导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督促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监护人,委托具有照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照护儿童,并与其委托监护人签订《家庭监护委托确认书》;对确需临时或长期监护的儿童,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市儿童福利机构要按要求及时开展临时监护和长期监护,防止脱管漏管。目前,全市留守儿童签订《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走访排查、建立台账、儿童系统信息数据更新工作达到“四个”100%。
三、强化分层分类救助。一是强化兜底救助。将全市符合条件的3.2万余名困境儿童纳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特困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将集中养育和散居养育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均月养育标准分别提高至1750元、1350元,并扩面至年满18周岁继续就学学生,确保了3000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其成年后继续就学所需基本生活和学业需求。二是加强助学救助。针对530余名年满18周岁继续就学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给予人均每年3000-10000元不等助学救助,并积极引入爱佑基金,以2400-4800元不等的年标准资助我市困难学生,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加油续航。三是做实医疗救助。全额资助全市孤儿参加医疗保障,每两年开展一次体检;在全市定点12所医院,为孤儿开展“明天计划”医疗康复救助服务,引入爱佑基金为我市儿童福利院资助慈善资金用于支持残疾儿童康复医疗师培训和儿童康复费用,每年可惠及儿童2000余人次,全面保障他们有能力就医。截止2024年底,市妇联“春蕾计划”累计募集资金1217万元,资助困难女童11572人。
四、深化关心关爱服务。一是夯实结对帮扶。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提升”的目标,聚焦儿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整合部门资源,依托市妇联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工作,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爱心妈妈、社会组织、“五老”、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等参与,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包乡镇(街道)、包村(社区)、邻里牵手等方式,已结对帮扶2000余人,举办各类讲座80场次,开展团辅20余次、个案服务100余人,惠及儿童5000余人。二是拓展关爱活动。市县两级采取“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模式,依托未保阵地、博物馆、消防队、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为3000余名留守、困境和假期无人监管儿童提供研学、托管、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红色教育等关爱活动。三是深化健康服务。市、县两级未保阵地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室打造,探索以“空间换服务”方式引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并依托市民康医疗专业资源,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通过“康辅中心+医院专业团队+社会组织+心理咨询热线+灯光改造+手术康复+空间换服务”模式,大力实施“明眸·正心”工程,打造了10个心理辅导室,开展视力和心理健康筛查10万余人次,提供心理诊疗服务2万余人次,灯光改造惠及3500余名儿童,为300余名儿童提供配镜救助。市教育局印发《2025年达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点》,督促各校配齐用好心理健康教师。各中小学校(含中职学校)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1000人以上学校按照师生比1:100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五、创新权益保护措施。一是探索“智慧”护花。针对农村留守女童人数多、防侵害工作压力大等现状,指导渠县对辖区内留守、单亲、跑妈、残疾等特殊家庭女童进行全覆盖摸排、建立台账,并开展“一人一帮、一人一联”牵手行动。同时,前移预防关口,为5000名6—14岁农村留守女童探索发放手环,依托未保智慧云平台,采用“电子监护人”方式24小时实时定位监护,共接收处理求救信息1.2万余条,及时精准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有效预防未成年人遭受侵害,其做法得到省人大常委会罗强副主任充分肯定。二是改善儿童居住环境。针对偏远山区家庭房屋简陋、居住环境差、存在被侵害风险的儿童,筹集资金70万元,为75名儿童实施“幸福小屋”困境儿童居室改造项目,并为其逐月开展为期一年的法治教育、安全教育、游戏陪伴、学业辅导、庆祝生日和重大节日等服务,有效改善了儿童心理健康,提升了生活质量,防范了未知安全风险。三是强化涉案儿童帮扶。全市法院始终保持对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道德底线等犯罪行为的从严惩处力度。2023年以来审结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06件226人,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78人,重刑率达34.5%;从严把握缓刑适用标准,仅对12人适用缓刑,适用率为5.3%;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71件249人,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210人,占比84.3%;发放家庭教育指导令19次,开展法庭教育111次。四是加强法治和安全宣传教育。市司法局坚持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纳入“八五”普法重点内容,市委政法委充分利用“报、网、端、微、屏”等媒体平台。重点加强反校园欺凌、反暴力、防性侵害、防不法侵害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选派399名优秀民警兼任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结合“三下乡”、农民工返家、春节慰问、开学第一课等时间节点,通过开展法治赶场活动、上法治课、组织模拟法庭、开展法治直播、开设家长法治课堂等形式,为家长、教师、中小学生、困境儿童等各类群体开展针对性普法宣传,积极营造家校共育、师生共学、社会共护的良好局面。全市共计开展线下普法活动4620场(次)、线上普法活动881场(次)、法治副校长知识宣讲706场(次)、家庭法治教育2282场(次)、制作网络宣传作品114个、主流报刊媒体报道84次,宣传覆盖20万余人,全力护航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大力支持!
达州市妇女联合会
2025年7月24日